和《20世纪30—50年代“新国画”写生研究——以黎雄才、关山月为例》,重新思考岭南画派纪念馆如何在新时代生发新的发展思路,探索“老馆新用、小馆精用”的文化新策略。
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表示,此次新展是岭南画派纪念馆全面启新后的第二个展览,也是该馆探索“老馆新用、小馆精用”文化新策略的一次成功实践。早在2015年,岭南画派纪念馆便作为“杨之光艺术研究”项目的发起单位,成功举办过“扬时代之光——杨之光艺术研究展”。时隔近十年,此次新展再次聚焦杨之光的艺术成就,通过数年的资料挖掘和细化分类工作,精选出近4000项图片资料,并整理出30多万字的文案,最终编成厚重的《杨之光艺术研究》专集。
展览从杨之光艺术生涯中几个极具代表意义的案例出发,将书籍上的“线性呈现”转化为展览的“立体化呈现”:观众不但能从《一辈子第一回》《浴日图》《矿山新手》等重要作品和写生手稿里,见证杨之光从“彩墨”到“没骨”的水墨变革;还能在《红日照征途》与《伟大的友谊》等作品里,重温画家从“造像”到“叙事”的探索道路;从杨之光《先师高剑父》《恩师徐悲鸿》《先学做人,再事丹青》等书法和国画作品里,观众也能清晰地看到从“画派”到“学院”的文脉传承。
展览现场,杨之光的画作、草图、日记、学习及教学笔记等珍贵资料被逐一展出,观众仿佛穿越时空,亲眼见证了这位艺术大家的创作历程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展览还打破了传统艺术展览的呈现方式,从“线性呈现”转变为“立体式呈现”,通过辅助导读材料和观众的互动反馈,展览成为了一个可以产生即时互动和反馈的实验场域。
南方网、粤学习记者 郭昊奇